![]() |
2007-2015年調查成果 | 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國立東華大學兩棲類保育研究室 楊懿如、龔文斌 今年度有55個志工團隊參與調查,調查範圍涵蓋了18個縣市、653個樣區,上傳22,502筆調查資料,與2km方格結合後共計有433格,佔台灣面積約5%。自2006年開始至今,已累積140,364筆調查資料,這些長期監測的大量資料,足夠做為評估台灣各地蛙類變化趨勢的基礎資料,並找出生物多樣性熱點。今年分布方格數以拉都希氏赤蛙(236)、澤蛙(228)、黑眶蟾蜍(222)較多,豎琴蛙(1)、海蛙(1)較少。今年蛙種數高(>15種)的樣區仍集中在雪山山脈北段、蘭陽平原周遭山區與阿里山山脈北段,與過去相較變化不大。 自2011年以來,台灣全島共計52個樣區已完成連續5年、每年4季的調查,分析這些樣區歷年的蛙種數以了解台灣各地蛙類變化趨勢。52個樣區中有9個(17.3%)的蛙種數下降,38個(73%)維持不變,蛙種減少的樣區集中在中南部(雲嘉南),建議志工團隊持續留意關注。 選擇重要物種(保育類與外來種)分析歷年分布變化,以2008年保育類名錄公告為界,比較保育類在2008年前後的分布差異,外來種則對照各年分布範圍。結果顯示台北赤蛙與金線蛙在2008年後雖有新分布點,但許多2008年前的分布點皆未再發現,建議鄰近團隊加強監測。斑腿樹蛙自2010年以來,藉由志工團隊幫忙監測,已能明確記錄其分布與擴散,並依此規劃未來監控策略,是志工協助台灣生態保育的成功案例之一。 苗栗地區過去一直缺乏調查資料,藉由2015年6月27-28日的志工聯誼活動,號召志工團隊參與苗栗蛙調比賽。共有19個團隊、78位志工完成苗栗30個樣區的調查,蛙調成果呈現出苗栗西側臨海種類數量最少,慢慢往東側淺山逐漸增加趨勢。這次活動也達到凝聚志工們情感及資訊交流,並產生共同的話題與記憶。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