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調查成果
2016年調查成果

國立東華大學兩棲類保育研究室
楊懿如、龔文斌

  今年度有61個志工團隊參與調查,調查範圍涵蓋了22個縣市、1,199個樣區,上傳33,860筆調查資料。自2006年開始至今,已累積200,183筆調查資料,這些長期監測的大量資料,足夠做為評估台灣蛙類變化趨勢的基礎。今年分布以澤蛙和黑眶蟾蜍較多,豎琴蛙和王氏樹蛙較少。蛙種數高(>15種)的樣區仍集中在雪山山脈北段、蘭陽平原周遭山區與阿里山山脈北段,與過去相較變化不大。

  志工長期累積的監測資料,目前已實際貢獻應用於台灣蛙類保育上。這些貢獻依照尺度的不同,可歸納為物種層級與國家層級。在物種層級中,包含珍貴稀有、瀕危物種分布監測與外來種監測等;在國家層級則有台灣蛙類熱點研究與國家生物多樣性指標等,以下分別說明。

  1. 珍稀物種分布監測
    珍稀物種的分布現況,是制定保育策略的重要依據,然而珍稀物種的調查資料通常不易獲得。藉由志工們在全台灣的普查資料,能夠反映這些物種的大致分布現況,搭配長期監測樣區,便能了解珍稀物種的族群變化,找出影響其族群的關鍵因子。在制定保育策略時(e.g. 保育類名錄修訂、保護區規劃),這些背景資料便能及時提供重要訊息。
  2. 外來種監測
    要有效的控制外來種,必須了解外來種的分布與擴散。然而外來種通常擴散快速,通常不易掌握其分布與擴散途徑。台灣兩棲類保育志工團隊自2010年開始,每年至少30個團隊協助外來種斑腿樹蛙的分布監測,至今已能掌握斑腿樹蛙的確切分布與擴散速度,並依此找出觀音山地區的關鍵棲地,提供新北市政府作為移除控制的依據。
  3. 台灣蛙類生物多樣性熱點
    2014年底多位台灣第一線研究蛙類的學者,依據2006-2014年志工調查資料,劃設出台灣蛙類生物多樣性熱點,範圍包含雪山山脈北段、蘭陽平原周遭山區、阿里山山脈、海岸山脈北段、南台東山區。這也是台灣第一個陸域生物多樣性熱點。在經過一整年志工協助調查後,目前已能找出熱點中的熱點,後續將做為長期監測的參考依據。
  4. 國家生物多樣性指標
    生物多樣性減少早已是國際上非常關注的議題。然而必須要有長期、嚴謹的資料,才能評估國家尺度下的生物多樣性變化。兩棲類保育志工團隊的調查資料,在經過台灣大學團隊的檢核後,在物種、空間、時間等資訊上皆具有準確、精確及代表性,因此被選為台灣陸域生物多樣性指標之一,在所有陸域脊椎動物中也僅有鳥類和蛙類入選。初步分析結果顯示,多數蛙類族群可能受到氣候影響,在各年間波動明顯,但長期趨勢下變化不大。比較森林、平原墾地、森林平原交界帶的蛙類族群變化則可發現,墾地的蛙類族群明顯減少。這些資訊未來將公開並定期更新,做為一般民眾查詢,以及政府保育政策規劃的重要依據。
  • 資料來源:東華大學兩棲保育研究室調查資料、兩棲類保育志工調查資料
  • 資料年份:2016年
  • 資料總筆數:33,860筆
  • 尺度大小:5 km
  • 製圖時間:2016.11
2016年調查成果
各蛙種調查分布圖 (PDF檔,10MB)
重要蛙種分布的變化-2008年保育類
赤蛙科Ranidae
台北赤蛙Hylarana taipehensis
金線蛙Pelophylax fukienensis
樹蛙科Rhacophoridae
  諸羅樹蛙Rhacophorus arvalis
橙腹樹蛙Rhacophorus aurantiventris
翡翠樹蛙Rhacophorus prasinatu
台北樹蛙Rhacophorus taipeianus
重要蛙種分布的變化-外來種
狹口蛙科Microhylidae
亞洲錦蛙Kaloula pulchra pulchra
樹蛙科Rhacophoridae
斑腿樹蛙Polypedates megacephalu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