調查記錄指南|基礎資料|生物資料

調查記錄的方式主要是依據網站資料庫的內容,可直接採用制式的「兩棲類調查記錄表」;或者可採取小型記錄本的方式,透過隨手書寫的方式記錄,只要所記錄的項目均符合資料庫的需求即可。而記錄的項目主要分為「基礎資料」的地點、GPS座標、海拔、環境、日期、時間、調查者、氣溫、水溫、相對濕度、天氣、頁碼及「生物資料」的種類、記錄方式、生活型態、成體行為、棲息微棲地、備註,以下針對各項紀錄的要點,逐一說明。

兩棲類調查記錄表基礎資料

一、地點-紀錄格式為縣市+鄉鎮+自訂地名=樣區名稱

就是樣區名稱,無論是固定樣區或者是隨機樣區,當定下這個名稱之後,以後就依此輸入。所以樣區名稱最好是顯而易懂且不易變更的地標,例如:地名、橋樑、溪流、池塘、人工設施;如果是公路、林道,最好附上公里數;而最好避免使用電線桿的編號(枋腳幹001、枋腳幹005)與相同地名加流水號(如:枋腳溪1、枋腳溪2),因為這樣的樣區名稱會會讓人摸不著頭緒,無法讓人在第一時間知道這個樣區的位置,且會讓後續調查的幫手容易搞混這些編號。

二、GPS座標-以台灣二度分帶TW97為準

以台灣地區常用的方格座標為「台灣二度分帶(以東經121°為基準)」及「經緯度」,而大地座標系統則有TWD69、TWD97及WGS84三種,其中TWD97與WGS84差距極微,可當作相同系統使用。而兩棲調查計畫所要求的為「台灣二度分帶TWD97」,所以在設定GPS接收器的時候,務必在「設定」的「單位」調整座標顯示格式為「台灣二度分帶」,而座標系統為「WGS84」。因此,所記錄前六碼為「東」、後七碼為「北」,且這些數字的基本單位就是「公尺」,而台灣本島地區E的範圍約144748 – 361665;N的範圍約2418490 – 2802103,超過此範圍則為錯誤資料。至於離島部分,綠島、蘭嶼、龜山島、澎湖在資料庫系統中都可以輸入,但金門、馬祖的部分則暫時無法輸入,且金門地區無法使用「台灣二度分帶東經121°為基準」的系統,請改以經緯度測量,但資料上傳的部分請與管理人員聯絡。若遇到GPS無法使用的狀態時,也可以閱讀解析度較大的紙本地圖,透過地圖上的網格,讀取樣區的座標,但目前台灣紙本地圖多為TWD67的系統,因此上傳前也務必做轉換。

三、海拔-以公尺為單位

海拔高度的測量與GPS一樣,只要認真做一次測量即可。如果有GPS的情況下,可透過電子地圖中的等高線得知,除此之外,亦可查詢紙本地圖,也可以知道海拔高度。總之,海拔高度在未來列為必要的環境資料之一,請各團隊在測量座標同時,一併將海拔高度測量完成。

四、環境-以高山草原、針葉林、混生林、闊葉林、墾地、草原、裸露地為主要分類

目前環境資料主要以選單方式勾選,項目有:高山草原、針葉林、混生林、闊葉林、墾地、草原、裸露地。

  1. 「高山草原」約在海拔3500公尺以上,又稱:高山寒原、高山植群帶、亞寒帶,在森林界線以上,年雨量約2800㎜,年均溫在5℃以下,以玉山圓柏、玉山杜鵑、玉山小蘗為主。
  2. 「針葉林」約在2500-3500公尺,又可細分為亞高山針葉林及冷溫帶針葉林,年均溫在8-18℃之間,以冷山、箭竹、鐵杉、雲杉、二葉松、台灣赤楊、高山芒為主。
  3. 「混生林」約在海拔500-2500公尺,又可細分為冷溫帶針闊葉混生林及暖溫帶闊葉林,雨量約在3000-4000㎜,年均溫約10-23℃,其中針葉林以紅檜、扁柏、巒大杉、台灣杉、鐵杉、紅豆杉及柳杉為主,闊葉林則以樟科、楠科及殼斗科為主,如紅楠、長尾柯、森氏礫、大葉楠,其他如桂竹林、孟宗竹林、楓香、昆欄樹、筆筒樹…等。
  4. 「闊葉林」海拔分佈500公尺以下,年均溫在23℃以上,雨量約1000-4000㎜,代表植物有稜果榕、構樹、小葉桑、香楠、茄苳、青剛櫟、白匏子、山黃麻、血桐、野桐、相思樹、油桐…等。
  5. 「墾地」則非以上所介紹的原生林或次生林,主要是農耕、果園、檳榔園、都市、人為開發的區域,都算是此範疇。「草原」則與前述的高山草原不同,主要以中、低海拔的草原為主,例如:擎天崗、沿岸草澤這類屬之。
  6. 「裸露地」為較特殊之情況,如崩坍地、荒廢已久的空地或重劃區。

環境的判定要以整體樣區為主,如遇到重疊的環境類型,則以較多者來判定;判定環境類型之後,理論上不會變動,除非是原始林的樣區整個被剷除成開墾地。倘若遇到有疑慮的情況,請立刻拍攝樣區的環境照片,還傳給系統管理人員協助判定。

*以上地點、GPS座標、海拔、環境等四項屬於基礎資料中的地點的資料,這些資料確定之後就可以建檔起來,未來輸入資料的組員都要以此為標準。建議可以將兩棲調查記錄表示先輸入好這些地點資料,這樣就可以免除書寫錯誤的困擾。另外,在資料庫也會有「樣區儲存」的功能,可將這些資料儲存下來,屆時輸入就可以變成選單的方式,如此也可以避免資料輸入的錯誤。

五、日期-紀錄格式為西元年月日(YYYY/MM/DD)

就是調查當天的日期,通常會以陽曆日期來記載(若真的要知道陰曆,事後還可以在查詢),而且建議以西元(不縮寫)的年月日格式書寫,如:2005.01.01(或2005/01/01),這樣可避免千禧年與民國的混淆;且應避免只寫日期9/10的書寫方式,以免造成9月10日與10月9日的誤判,不然月份以英文縮寫代替亦可。原則上,為求調查條件相同,盡量在當日24時以前完成調查工作。倘若在不得以的情況下,超過24時還在進行調查,則日期仍以當天為主。例如:1/15晚上調查,某幾個樣區調查到1/16凌晨1點,則日期仍以1/15記載。

六、時間-紀錄格式為時:分(24小時制)

由於每個樣區調查時間限制為「認真調查20分鐘」所以原則上調查的時間就是依此為準,因此時間方面,僅記錄調查開始時間,而無須再記錄結束時間。

七、調查者

將當日參與調查的人員記錄下來,倘若記錄資料有任何疑問的時候,還可以即時找出當時調查人員,詢問資料的正確性,若有照片可以比對更好。但資料上傳的部分為「記錄人員」,建議資料上傳的人員最好就是紀錄的人員,這樣比較不會有筆跡誤判的情況。

八、氣溫、水溫、相對濕度-測量單位為℃及%

記錄調查過程中記錄即可。氣溫與濕度測量時,應盡量避免碰觸感應的部分,以免受到體溫的影響,剛拿出工作背包的時候,最好也先靜置2-3分鐘,以確保測量的事還警的溫濕度,而不是背包裡面的溫濕度。水溫方面,在樣區有的水的地方測量即可,在有不同水域的情況下,優先採用的順序為:流動水域>靜止水域>暫時水域,如此比較不會受到日間氣溫的影響,倘若在樣區內都沒有任何水域可以測量,則選擇鄰近水域進行水溫量測。

九、天氣

天氣選單包括:

  1. 晴(天空無雲、滿天星星)
  2. 多雲(一半天空被雲覆蓋)
  3. 陰(滿佈雲朵、看不到星星)
  4. 小雨(下毛毛細雨)
  5. 大雨(雨量大到要撐傘躲雨)

但一般來說,大雨期間是不進行調查的,建議隔日再補調查一次。由於以上天氣資料係為調查者所觀察之記錄,所以難免會有些微誤差,特別是雲量介於晴與多雲或多雲至陰當中,以及調查到一半才下小雨,這些狀況均會對不同調查者產生困擾,也會造成些微誤差。也由於此項紀錄的誤差較高,所以通常在分析上不會會著墨於天氣的分析,主要作為背景資料之記錄,以便未來累積資料足夠時,說不定能看出其中之端倪。

十、頁碼

唯有在記錄表超過一頁的時候,才需註明頁碼,如果總共有三頁,則分別記錄:1/3、2/3、3/3,這樣就可以知道總共有三頁而這是第幾頁。但在超過一頁記錄的時候,地點項目也要順便寫一下,不然會不知到這是那個樣區的第2頁。